业绩首亏之后,三湘银行将开启业务转型之路

在对公贷款方面,2024年末三湘银行投放贷款的所有行业中,贷款规模超过10亿元的只有房地产业和与房地产业强相关的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贷款投放金额分别达16.16亿元、20.09亿元,总计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了11.28%,同比提升0.74个百分点。

业绩大撤退,去助贷转型为何饱受阵痛?

在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助贷业务曾凭借第三方平台的流量与客户资源优势,帮助部分机构降低获客及风控环节的初期投入,从而快速实现业务规模扩张,成为不少民营银行的重要业务支撑。

三湘银行自然也不例外,受益于这一波红利,该行业绩迎来爆发期,在其成立的第二个完整年度,也就是2017年末,三湘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才分别仅为1.9亿元、0.4亿元,而随着不断向助贷业务发力,持续开发出差异化产品,该行营收和净利润纷纷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2018-2021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达6.81亿元、12.58亿元、13.89亿元和17.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3亿元、3.19亿元、3.67亿元和4.49亿元。可以看到,该期间内三湘银行的业绩增长情况非常亮眼,营收和净利均每年保持双增态势,显示出较强的展业能动性。

不过,这样的较好增长势头并未能保持多久,自2022年后,三湘银行业绩开始逐步走弱。其营业收入先是在当年下滑至了16.13亿元,而后虽在2023年同比大幅增长20.01%至19.35亿元,但是在2024年却又大跌11.8%至17.07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跌超28%。

更令市场为之担忧的是,与营收下滑相对应的则是三湘银行持续下跌的净利润。数据显示,2022-2024年,该行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53亿元、3.29亿元及1.32亿元,期间增速分别达-21.55%、-6.75%、-59.97%,下降幅度加剧,直到今年上半年陷入了首次亏损的境地。

_业绩首亏之后,三湘银行将开启业务转型之路_业绩首亏之后,三湘银行将开启业务转型之路

这一业绩滑坡背后的原因,既有三湘银行对“助贷依赖”模式调整转型带来的阵痛,也与宏观经济下行导致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上升而使得资产质量下行对业绩形成侵蚀冲击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民营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过于依赖外部平台,而在如今监管日益趋严和助贷业务风险持续暴露的现实境遇下,长远看存在一定的合作风险和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因此从自身发展而言,民营银行需要积极转型线下及自营业务。

三湘银行也洞察了这一趋势,在当下大多数民营银行依靠助贷业务,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该行自2024年起逐步调整策略,不再新增助贷平台合作,主动对这一传统业务模式进行优化,转而发力税票贷等自营业务。如陆续开发了“三湘贷”“湘业贷”“湘粒贷”等拳头产品,其中“湘粒贷”为自营产品的试水,该产品聚焦下沉市场,以全线上模式触达客群,提供流程极简的个人消费贷款。

客观而言,三湘银行合规经营、不依赖助贷的发展思路,从理念上来说确实值得赞赏。毕竟金融业务本质还是要做稳做久,不能总指望依靠高收益覆盖高风险那一套“一招鲜吃遍天下”的传统粗放模式。

只不过,这一转型并不顺利。一方面,虽然近年来监管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倾斜,对此民营银行和消金公司响应政策趋势,加大小微企业与企业主的贷款投放力度,而发票、税务数据作为风控抓手,一度成为金融机构小微贷产品转型的重要抓手。但事实证明,这类业务如果风控能力不够会导致坏账激增,最容易“踩雷”,这也是三湘银行当下亏损的主因。

另一方面,早早戒掉助贷业务,带来更大的麻烦是,没了高利息收入来填坏账的窟窿,三湘银行资产质量反而可能更差。数据显示,该行不良贷款率和逾期率在2019年之时才分别仅为0.59%、0.82%,但自2020年开始呈现波动上升之势,截至去年末,这两项指标已经分别提升至了1.65%、4.27%。此外,三湘银行拨备覆盖率自2020年大幅降至140.56%后,直至如今一直维持在170%以下。以上衡量资产质量好坏及安全垫指标的大幅下行,皆反映出该行资产端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业绩首亏之后,三湘银行将开启业务转型之路_业绩首亏之后,三湘银行将开启业务转型之路_

此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三湘银行不得不持续计提信用减值来对冲相关风险。2023年,该行信用减值大幅增加56.91%,至10.73亿元。在此基础之上,2024年,三湘银行信用减值又增加了17.15%,达到了12.57亿元,极大程度上侵蚀了盈利空间。

高层人事开启大换防,除旧布新迎期待

在市场关注的诸多层面中,三湘银行的人事集中调整比财务数据更具看点。

据其2024年报披露,该行7名董事与1名监事的构成中,“三一系”(三一集团及三一智控)占据两席——前董事长唐修国、前副董事长黄建龙均由其提名;其他股东汉森制药、同发投资、中欣地产、安培电力、安鑫物流分别各提名一名董事,长沙澄海实业则提名一位监事。

核心管理层方面,2025年6月,唐修国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长职务,此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两个月后,黄建龙正式“接棒”升任董事长,其副董事长任职资格于2024年7月19日才获监管核准,可见其职务进阶步伐提档加速。

事实上,该行管理层调整的序幕早在今年3月份已经拉开。前行长夏博辉因年龄退休,副行长宋源随后离职并转任江西裕民银行行长,两位高管的相继变动,标志三湘银行管理层人事大换防开始。

紧接着在4月份,曾在中信银行深耕风险管理多年且才于2024年加入三湘银行的万洁,由副行长晋升提拔为行长,成为民营银行首位女性行长,其在银行风控方面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同期,微众银行风险部出身的孙健,也顺利获批担任三湘银行副行长。

而后的6月,蚂蚁集团前数字科技副总裁、金融解决方案前总经理汪涛也加入了三湘银行,同样出任副行长。

至此,三个月内,该行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等核心岗位完成全面更替,传统银行背景高管逐步退出,科技与金融复合型新团队接棒。这一人事变动不仅是“换血”,更被视为一次“换脑”式战略升级。

结合新高管的从业背景来看,新任高管团队的技术基因折射出三湘银行业务转型前瞻性。市场普遍认为,汪涛、孙健等人的科技金融经验,有望推动该行在自主风控体系搭建、自营产品研发及数字化获客模式探索中实现突破,进而强化对核心业务自主掌控力。

可以这么说,此轮人事重大调整,被视为三湘银行优化发展模式的关键举措,向外界传递出其决心在金融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领域发力的强烈信号,但如此密集的高管人事变动也引发了市场对三湘银行战略连续性的关注。

总而言之,高管“换血”只是开端,三湘银行的2025年注定不平凡,不仅需要直面经营质效双向下滑危机,更需要在人事调整下确保业务转型变革能够持续推进,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作为以“产业数智化银行”为目标的民营银行,三湘银行能否克服重重难关,尽快扭转业绩颓势重回正轨,改善资产质量,优化业务结构,还有待时间和市场检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花科普 » 业绩首亏之后,三湘银行将开启业务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