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倩/发自瑞士伯尔尼
欧洲现在的小偷有多张狂?说一件两周前经历的真事。事情发生在瑞士伯尔尼的中心火车站。这是一所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聚集着瑞士大部分的行政机构,在以往,伯尔尼的治安也是不错的。
然而,当我在伯尔尼火车站换乘时,发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我提着小箱子进了火车车厢,准备找座位,身后很快跟上了两个小个子白人姑娘,她们拦住了了我,说,“你的行李必须放在架子上”。
我看着她们,刚想说我不在这个车厢,她们还是拦着我,重复说,“你的行李必须放在架子上”。然后还自然而然的靠近了我。
这种情形,换你会怎么想?遇到多管闲事的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脑子忽然想被雷击一样,立刻翻了一下我随身的包,发现手机还在,但钱包已经没了。此时容不得多一秒的思索,我不由分说,立刻死死抓住身边这个姑娘的包和衣服。
她表情有点小慌张,说“你干嘛”?
我一个字都没有说,左右迅速看了一圈,确认一定是她们俩偷了我的钱包。
虽然有点懵,我还是死死抓住离我最近的这个姑娘的衣服和包。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
另一个姑娘见我不松手,立刻装着没事一样弯下腰。然后一起身,她手里拿着的正是我的钱包。我的钱包在10秒钟内失而复得。
因屡次犯案被中国游客拍下的偷包贼
她还带着一丝诡异的笑容,礼貌的说:“你的钱包掉在地上了”。
我还是狠狠盯着她俩,只是松开了姑娘的衣领,没有说谢谢,甚至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说一个字。我检查了一下,确定钱包没有被打开。
我死盯着她们,两个人赶紧扭头,下车就走了!
等我想报警时,她们已经消失在车站的人流里。我被气得手都还在抖。
故事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明白。真相就是,我的小包一直背在前面,她们无法从后面掏包。于是,前面那个靠近我,不停的让我“行李让架子上”的姑娘,实际上是为了干扰我的注意力,然后自然而然靠近我,掩护后面的姑娘把手伸到我的小包里掏钱包。因为不想被发现,所以在我抓着同伙不放的时候,后面这个姑娘选择把钱包交了出来,还要无耻地说一句“你钱包掉了”。
这就是:“贴脸开包”,你能相信么?
亚洲面孔是重点目标
我之所以有这种雷击般的条件反射,也是因为类似的小贼,我在巴黎地铁里就遇到过。一个小女孩在我的注视之下,就把手伸进了我面前的小挎包里。当时我问了一句“你在干什么?”,然后大喊抓贼。两个小贼在第二站,就装作无事发生般下车了。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就在我伯尔尼被偷的故事发布之后,另立刻有正在瑞士旅行的中国网友联系到我,贴出一张照片,问我是不是这个姑娘。我一看,这就是两个姑娘中的一个。这位网友在瑞士旅行,在伯尔尼车站被她俩组团偷了,也是很勇猛的抢了回来。第二天在伯尔尼,好巧不巧又看到这两个人。两个人看到她在拍视频,溜号了。
很显然,中国游客是她们的重点目标。
当我把伯尔尼这段经历分享在微博时,很多国内的小伙伴纷纷表示,这种“条件反射”真的是要在欧洲生活多年才能练就的。国内的掏包贼早就销声匿迹,就算有也无处遁形,在国内生活久了,哪里还有这种敏锐的“防范意识”?有一些网友甚至自嘲说,就凭自己现在的防范意识,到欧洲可能下机场就会被偷光了。
可这就是今天的欧洲,掏包贼多到防不胜防,令人气愤。这些掏包贼很多看起来都像是未成年人,甚至还有一些妇女儿童。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成年人,只是装扮成不被人防备的样子。他们集体犯案,通常会有人望风,有人分散受害者注意力,有人掏包,可能远处还有“后援”。中国游客是受害最大的,因为他们的固有成见认为,中国人“喜欢带现金”。
意大利美国女游客抓住小偷“小辫子”
这也是为什么,9月份,意大利一场游客和掏包贼的对决,上了欧美各大社交媒体。
事情发生在威尼斯,一位美国游客发现自己的背包被拉开,然后通过启动苹果手机的寻找模式,找到了丢失的钱包。她追着那个潜在的小贼,直接抓着她的辫子不放,直到警察到现场。期间小贼也用金属水瓶砸了这名被盗的游客。之后这段影像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比起关心那个年轻姑娘,大家更愿意同情勇敢自卫的游客。
“游客们开始反击了——薅头发是欧洲反击偷包贼的新方式么?”这是英国一家媒体的标题。因为的确,越来越多的游客受够了忍气吞声,开始启动“自卫模式”,展开了“偷包贼保卫战”。
与此同时,欧洲越来越多的“民间志愿者”开始主动抓贼。比如罗马的一名前拳击教练,身材健硕的Simone Cicalone,就自愿在街头巷尾巡查,直面可疑的小偷,还拍摄当街对峙的画面发在社交媒体上。对于他的行为,居然还分为了两派,支持派认为这种行为值得鼓励,反对派则认为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对峙”,甚至可能引发大家对“种族”的一些归类。
作为回应,意大利政府也只能增加警察的巡查。
欧洲网红们也开始启动了“抓贼赛道”,很多网红通过当街抓贼,收获了大笔的流量。他们会在街上拍下行窃的全过程,有的甚至会在街上跟着小偷大喊,提醒市民注意。更有甚者,巴黎有网红进地铁抓小偷,不仅指认,当场大喊,还用“水球”丢在所有小偷的脸上,让他们社死,成就现代爽文。
欧洲小贼横行有解吗?
英国一家Quotezone的保险公司做了一个“欧洲偷包贼指数”,2024年该指数的数据统计,意大利位居榜首。其次是法国和荷兰。小偷横行,成为欧洲主要观光目的地多年以来居高不下的威胁,重灾区就是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当然,仅以国家为单位也是不公正的,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几个重灾区,比如意大利的重灾区就是罗马的特雷维喷泉,法国则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周边,意大利的巴塞罗那,德国的柏林等等。就像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现在也是小偷很多,可离开了大城市,治安情况反而好很多。因为郊区偷盗的犯罪成本太高。
在很多情景下,小偷是欧洲传统定义中的“吉普赛人”,这种“分类”在欧洲极为敏感,而且确实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在巴黎戴高乐机场的国际出发航站楼,就常年有那种在机场里“蹲守”的黑车,只要你上车,就敢把你抢得一干二净。这种黑车司机,并无法通过人种区分。
在巴黎和伦敦这种地方,被偷了钱包或者随身贵重物品,警察也不过就是做个口供,以便受害人和保险公司备案。更多的时候,投告无门,直面小偷抢回钱包反倒成了最为高效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很多风险。
结果,对于小偷这件事,依然还是“专家呼吁”那老几样:在热门景点,游客们要保持警惕,避免佩戴引人注目的珠宝,和名牌包包,包背在前面,最好再用个“随身防偷包”携带贵重物品。此外,包括公交车和火车在内的公共交通是重灾区。
不过这事也并非全然无解,至少现在有些许曙光在。比如意大利的内政部就建议可以让特警加强对罗马,米兰,那不勒斯的巡逻,减少有组织的犯罪。
希望有一天,真能看到“欧洲无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花科普 » 我在瑞士被掏包,欧洲街头抓贼形成网红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