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小葵花妈妈课堂”广告风靡全国的葵花药业,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净利润预计仅7000万至8500万元,同比暴跌82.52%-85.61%,扣非净利润更缩水至4000万至5500万元,跌幅突破90%。这一数据不仅创下七年来新低,更将企业拖入“量价齐跌”的恶性循环。
业绩断崖背后,是渠道库存危机、广告模式失效与管理层“地震”的三重夹击。这场始于2024年的转型阵痛,能否在数字化与专业营销的双重变革中寻得生机?市场正屏息以待。
业绩断崖式下滑:渠道库存危机与成本挤压
葵花药业将2025年上半年业绩崩塌归因于“渠道库存高企”。财报显示,2024年医药商业端备货与终端用户囤货导致产业链库存积压,2025年公司主动控制发货量以梳理渠道,却直接冲击当期业绩。二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仅1288万至2788万元,不足2024年同期的1/8,创下自2018年以来的最低单季盈利。
更严峻的是,库存危机与成本压力形成“双杀”。2024年,公司中成药与化学药板块收入分别下滑40.55%和47.59%,毛利率更大幅减少9.75和8.69个百分点。原材料成本高位运行与生产规模下降导致的固定成本分摊增加,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以2024年为例,尽管销售费用同比缩减68.46%至4.31亿元,但营业收入仍同比下降40.76%至33.77亿元,形成“费用降、业绩跌”的悖论。
葵花药业的困境,与其过度依赖广告驱动的增长模式密切相关。2015年上市以来,公司销售费用常年超10亿元,2023年达13.67亿元峰值,其中广告及业务宣传费占80%。然而,2024年销售费用“急刹车”式降至4.31亿元,广告投入占比降至50%。这一策略虽降低成本,却导致品牌曝光度下降、渠道动销乏力。
对比2023年数据可见端倪:当年13.67亿元销售费用推动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创新高,但2024年费用缩减超9亿元后,营收同比腰斩,净利润更退至2018年水平。
葵花药业过去依赖“广告轰炸+渠道压货”的粗放模式,在消费市场疲软与中药集采政策下难以为继,转型专业化学术推广与数字化运营已无退路。
管理层大换血:数字化营销能否破局?
葵花药业的颓势并非孤例。中药材价格上涨、消费市场疲软、中药集采联动等行业性挑战,正持续挤压传统OTC企业的生存空间。以核心业务中成药为例,2024年板块收入同比下滑40.5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尽管营养保健品等新兴品类微增2.3%,但占比不足5%的规模难以填补主营缺口。
面对业绩寒冬,葵花药业管理层正在经历一场密集的人事更迭。2024年9月至2025年7月,四位副总经理先后离职,涵盖人力资源、品牌运营、生产管理等核心领域。离场者中,既有服务企业十余年的老将,如内部审计负责人李金明、生产管理副总朱晓南,也有内部培养的中生代管理者。
与之相对,新晋管理团队的背景颇具深意:副总经理肖淋拥有老字号药企与医药投资公司的复合经验;杨阳曾操盘康恩贝、叮当快药等企业的营销体系,更曾担任葵花药业销售系统总经理;“80后”刘光涛则从基层商务代表成长为普药板块负责人,深谙终端市场运作。这种“老中青”结合的团队配置,既保留了对行业生态的深刻理解,又注入了数字化渠道运营的新鲜血液。
葵花药业将此次人事调整定义为“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公司明确提出“‘资本+实业’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落地,营销系统整体业绩与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试图通过新团队在营销领域的深厚积淀,在业绩承压期撕开市场突破口。
葵花药业正进行一场典型的“业绩阵痛+组织再造”式转型。短期财务数据难看,但战略意图清晰:用12年“深蹲”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关键看新营销团队在去库存后的放量效率,以及首仿/创新品种能否快速兑现收入。
不过,葵花药业的转型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一方面,核心业务中成药OTC需应对中药材价格上涨、消费市场疲软及中药集采联动等行业性挑战;另一方面,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57.75%、2023年56.29%、2024年44.89%)已显露出盈利能力承压的迹象。
从“广告之王”到“数字化新兵”,葵花药业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业绩崩塌与管理层震荡的双重压力下,企业既需在短期内消化渠道库存、修复盈利能力,更需在长期构建专业营销与数字化运营的新动能。
新任高管团队能否在短期内扭转颓势?首仿药与创新药管线能否成为新增长极?要么在阵痛中重生,要么在竞争中掉队。对于这家曾以“小葵花妈妈课堂”深入人心的企业而言,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业绩,更关乎其能否在医药行业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花科普 » 葵花药业陷“量价齐跌”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