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近年来,加拿大自诩为全球价值观外交的捍卫者,常常站在“正义”一方发表高调言辞。然而,正当全球面临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格局时,加拿大却在国际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价值观混乱外交”。13个省和地区的省长集体赴华盛顿游说,试图通过迎合美国的反华情绪来换取一丝“特殊待遇”,这不仅暴露了加国政客的短视,还揭示出其外交政策的深刻迷失。
当前,加拿大的内外压力可谓山大。国内正处于大选前的特殊时刻,政局动荡不安。而外部,美国持续对其发出威胁,频频把“关税”大棒举得高高的,并不断向其施加“是否愿意成为第51个州”的政治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拿大政客急于寻求救命稻草,但他们所选择的路径,正是将自己投向了一个更深的外交泥潭。加方此次在华盛顿“打中国牌”,试图通过迎合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情绪来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却把自己贬低为美国博弈的棋子,失去了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应有的独立性和尊严。
加拿大一贯声称奉行价值观外交,批判单边主义,强调国际合作,主张自由贸易。然而,现实中却屡屡犯下用短期选举利益压倒长期战略自主的错误。在大选临近时,加拿大政客以“中国牌”为筹码,试图通过与美国在“反华”立场上达成某种妥协来获得政治上的温暖。这一策略,无异于将加国外交的尊严抛入了冷宫,迎合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立场,用政治投机主义演绎了一出“外交天真症”最为典型的案例。
不仅如此,加拿大这些政客试图将中国描绘成“共同的经济敌人”,认为通过这一手段能从美国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支持。然而,这种错误的“博弈论”不仅无助于解决加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反而让加拿大进一步陷入了被大国操控的境地。既把自己看得过低,又把自己看得过高,加拿大的外交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美国的外交风格一向被批评为“新门罗主义”或“新杰克逊主义”,其核心在于无所不用其极地推动“美国优先”。而加拿大,不仅应对这种外交风格有过深刻的体会,甚至在历史上曾深受其害,但现在却再次盲目跟随,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献上“投名状”。
美国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外交政策一直在推崇“交易即正义”的丛林法则,时不时地对其盟友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做出无条件的妥协。而加拿大这一波“去中国化”策略,正是美国这一外交理念的典型体现。加拿大政客在华为5G问题上犹豫不决,在孟晚舟事件中无视正义,盲目跟随美国对中国进行施压,甚至在多次争端中伤害了中加关系。如今,这些政客再次尝试通过“讨好”美国来获得一时的优势,实则是在深度削弱加国的战略独立性。
通过迎合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挑起事端,试图获得短期的政治利益,最终只会让加拿大进一步走向外交孤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加拿大的经济关系深厚,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源远流长。将中国视为“经济敌人”,不仅无法解决加拿大当前的困境,反而会使其在国际舞台上陷入被动局面。实际上,围绕中国问题的“政治炒作”只会导致加拿大丧失与其他重要经济体合作的机会,逐步成为美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附庸,失去独立性的同时,还将为国际关系的破坏者提供帮助。
最令人痛心的是,加拿大这些年已严重失去了自身在国际上的信誉。作为一个曾经参与调停苏伊士运河危机、推动《渥太华禁雷公约》的中等发达国家,加拿大原本有能力在多边框架内发挥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而如今,却甘心沦为美国在全球争端中的马前卒,将国家的未来寄托于美国的一纸承诺之上。政客们的短视和外交决策的无力,让加拿大在全球政治中逐渐丧失了曾经的独立性和话语权。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加拿大在美国的压力下采取双重标准,企图将中国当作“替罪羊”,而忽视了多边贸易体系的根基。加方一直标榜自己反对经济胁迫,声称捍卫自由贸易,但它的做法却与这些理想背道而驰。通过污名化、标签化中国,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产业竞争安全化,加拿大已经成为破坏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帮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那么,加拿大到底应该走向何方?答案可能并不明朗,但有一点是清晰的:将外交政策建立在对美国强权幻想之上,终将带来无尽的痛苦与代价。加拿大要想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必须摒弃这种政治投机主义的短视策略,回归理性、务实的外交道路。停止将中国议题工具化,承认中加之间在多个领域的共同利益,并推动多边合作。只有在全球多边合作的框架下,寻找到符合国家利益的道路,才能避免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历史反复证明,外交并非一场简单的“交易游戏”。只有摆脱对短期利益的追逐,回归更长远、更理性的战略选择,加拿大才能避免走上愚蠢的“外交自杀”之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花科普 » 加拿大,“外交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