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等哪吒他娘的拥抱

大家对《哪吒2》的评价都很高,很多当了妈妈的都说“最让我泪流满面的场景是殷夫人的离去”。

在第一部里,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镜头——在被小哪吒狠狠咬了一口之后,殷夫人没有推开,没有喊叫,没有发飙,而是紧紧抱着儿子,对他说:“别怕,娘在这。”

人这一辈子能去的地方很多__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图片

第二部里,殷夫人明知自己会被烧得灰飞烟灭也要把全身被刺穿的哪吒抱在怀里,完成最后的护犊。

人这一辈子能去的地方很多__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图片

其实大家难过的不是殷夫人死了,而是「母子拥抱」在两部电影中的首尾呼应,支撑起了一个了不起的母亲的具象。

殷夫人对孩子的爱,可不仅仅是“护犊子”这么简单。

有句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放到哪吒和殷夫人身上,就是“殷夫人可生出魔童,亦可重塑魔童”。

而放之到更大的领域,可以说“每一个妈妈,可生出一个并不完美的孩子,亦可以重塑孩子让其趋向卓越。”

所以我们所有被感动到的妈妈,其实内心被触动到的是什么?可能是住进了一个想成为却很难成为的殷夫人。

_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图片_人这一辈子能去的地方很多

心理学有个大课题叫「依恋关系」,很大程度其实就是在讲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婴儿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矛盾型,混乱型。

接纳、认可、支持、鼓励、保护,一定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前提,如果你自以为对孩子的爱很多,却没能做到以上这几点,那孩子也不一定能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长大后经营其他亲密关系也没安全感。

作为妈妈,在一些关键时刻给孩子留下的精神最深处的烙印,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每次遇到艰难时刻的即刻反馈。

所以哪吒每次在艰难时刻的即刻反馈是什么呢?不是大家对他的污名化,也不是自己的魔性带来的各种灾难,而是母亲接纳了他保护了他一次,两次,无数次的温暖画卷。

母亲这个角色,可真的是太太太关键了。《哪吒》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重要和伟大之处。

首先:接纳,是最好的母爱。

从第一部开始,哪吒他娘就在一次次超出可控范围的“破坏”,“任性”和“失望”中,选择了不强行指责孩子,也不试图削弱他的能量和自信,而是试图理解,引导,托举。

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母亲,不是屡次三番“纠正”和“改造”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人生的容错率有多高。

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图片__人这一辈子能去的地方很多

将殷夫人的这种观念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的话,其实就是每个妈妈都可以思考的问题:

孩子是他自己,而我能接纳他的部分占了他自己的百分之几呢?

优与差,强与弱,就好比东方哲学里的阴和阳,阴阳相生就是魔性与神性的两面,这也是《哪吒》背后的一种底层逻辑。每个孩子内在的两面有多大程度可以被世俗接纳?还是说,大家只能接受一面,甚至连家人都接受不了另一面?

现实中的孩子,要聪明活泼有礼貌,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听话懂事不犯错误,才是世俗里的“神性”,一旦反之,就好比是“魔性”。

每个人都不愿意接纳一个“魔性”强的孩子,甚至父母都不断地去否定和排斥孩子的这一面,却没有什么能力很好地引导和帮助。

试想一下,如果哪吒的父母也嫌弃他,每天指责他,强行纠正他,甚至放弃他,他是不是会一魔到底,彻底黑化?

是父母给予的最后一份托底,像是万丈深渊下的一缕金光,让哪吒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而被世俗接纳的第一关就是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接纳。

哪吒只不过是把灵珠与魔丸混作一团,这是一个极端,而普世中的孩子们也不过如此,这宿命般的割裂恰似心理学里“完美儿童”幻象的真实人性的戕害。

人这一辈子能去的地方很多__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图片

没有几个现实中的父母,可以做到像哪吒父母这样,如卡尔罗杰斯上身一般地践行着亲密关系中最难的一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花科普 »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等哪吒他娘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