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得住”到“住得好” “好房子”标准即将全面落地

5月1日起,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正式实施,《规范》以住宅项目整体为对象,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在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予以规范,被视为“好房子”的标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好房子”标准之下,房地产市场格局将被重塑,住宅产品品质和物业服务水平将全面提升,市场供需格局将加速重构。那么,购房者又有哪些新的期待?

购房者对“好房子”有新期待

“楼上一拖椅子就像打雷,楼下说话大声一点都能听见。”深圳市民张先生对记者抱怨,他所在的小区楼板隔音效果差,常被楼上的动静扰得难以安眠。记者在深圳罗湖、福田的多个小区进行调研,有购房者甚至直呼:如果哪家房企的房子能最大限度隔绝噪音问题,这种房子绝对不愁卖!

记者在进行调研时发现,购房者对“好房子”的几个关键要素特别期待:高度、亮度、厚度、梯户比以及得房率。购房者普遍希望住的房子层高能高一些,通风和采光条件更好,密闭性和隔音性能更强。此外,在提高得房率的同时尽量保持合理的梯户比和小区容积率。

以隔音性能为例,《规范》提升了住宅声环境指标,其中将分户楼板隔声性能指标由“不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大于65分贝”。记者了解到,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好房子”当中。深圳一家建筑设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新建住宅项目采取浮筑楼板施工工艺,这种工艺可在楼板上形成弹性隔层,有效阻隔撞击声传播。采用该工艺后,楼板撞击声隔音性能将大幅提高。

从“面积内卷”到“居住体验升级”

随着《规范》实施进入倒计时阶段,多个城市的“好房子”项目开始推出市场,也成为购房者关注的焦点。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记者发现越来越多打着高得房率的“好房子”入市,的确吸引了不少购房者。以深圳为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圳市场出现“日光”的新房项目,几乎都用同一个标签:较高的得房率。记者在深圳龙华区一处新房营销中心看到,看样板间的购房者络绎不绝,不少在咨询“好房子”相关问题。不过,有购房者却表示,尽管这些新房的得房率越来越高,一些项目的得房率甚至达到了100%,但诸如电梯等公共配套却显得有些“缩水”。

“接近35层的超高层住宅,梯户比为两梯5户,而且电梯容量还很小,小区容积率也很高。”有购房者对记者表示,“梯户比和小区配套的质量高低,会严重影响居住体验。”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公众对“好房子”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得房率指标,而“好房子”更深层的突破方向在于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这也是购房者值得期待的变化。一家国有房企的华南区域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购房者而言,“好房子”与传统住宅的核心差异更应该体现在建筑质量的提高、公共空间的扩大以及居住尺度的突破。

在采访中,也有购房者疑虑:只有价格高的房子才是“好房子”?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从2023年开始,多地新房市场开始主要面向改善型住房需求。新房市场供给的项目,基本上开始向配套完善、品质优越、服务良好、功能先进的“好房子”靠拢。很多改善型产品,特别是一些低密度项目已经在层高、隔声、降噪、安全等方面加大投入,甚至开始“内卷式”竞争。

他认为,目前的“好房子”更多是一些价格相对比较高的产品,而且当前市面上新房有豪宅化的趋势,刚需转向二手房,但刚需新盘还是有市场缺口和机会。在刚需市场中探索适销对路的“好房子”,比如做提高得房率和舒适度的刚需产品,下一步的政策要在土地规划报建配套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提供品质又好、价格又适宜的好房子,让好房子覆盖更多的人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花科普 »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 “好房子”标准即将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