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BKT品牌来自广州画船听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画船听雨公司”)。根据天眼查,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200万,此前公司法人和实控人均为蔡琪,2025年2月6日,公司法人变更为王鸣风。在其2023年工商年报显示,公司员工仅24人。
公开信息显示,BKT品牌最早并非以国货出现,而是来自韩国企业。2021年12月,媞乐株式会社将两款外观专利“人体工学椅(X4-01)”和“人体工学椅(X4-02)”转移给画船听雨公司,这也是画船听雨公司最早的一批专利。2023年以来,该公司又申请了多项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包括“护颈托(BKT星河)”“一种久坐护腰坐姿椅”“人体工学椅(1-1)”“人体工学椅(2-1)”,发明人均为蔡琪。
不过,根据天眼查,画船听雨公司在近两年增加了多起诉讼案件,其中包括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侵害商标权纠纷等。
平替围剿,何为技术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以“168元体验千元级人体工学”为卖点、成功颠覆行业价格体系的BKT护腰椅,正面临“平替大军”的全面围剿。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涌现出大量标榜BKT“同厂同款”“功效一致”的仿制品,价格带普遍下探至50-100元区间。这些产品不仅直接复刻BKT的“人体工学”“久坐不累”等核心卖点,更通过“工厂直营”“正品直销”等话术分流消费者。
《BUG》栏目观察发现,部分平替店铺已创下上千件销售记录。一家BKT平替店铺的销售人员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能实现一比一平替(原版)。”而另一款仅售20余元的“BKT同款护腰垫”,其客服表示:“功效是类似的,没什么(技术)门槛,就是护腰的。”
对于市面上存在着大量BKT护腰椅平替产品,BKT天猫旗舰店官方客服强调了品牌产品的技术优势,称“拥有6项专利,核心价值在于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能够贴合人体脊柱的自然曲线,为脊柱提供良好的支撑,全方位托起腰部,提高舒适度。”
但谈及具体涉及了哪些技术专利,该客服人员表示,“非常抱歉,涉及品牌技术与商业机密暂无法提供,但我们所有商品均通过严格质检,确保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资质已向平台出示。”
与此同时,BKT护腰椅的实际使用体验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质疑。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BKT护腰椅”词条下存在着上百条消费投诉,品控、质量、效用成为投诉重灾区,不少消费者直指BKT护腰椅存在“效果夸大”“腰托容易断裂”等产品硬伤。
一位购买过该产品的用户向《BUG》栏目坦言:“虽然腰部支撑效果明显,但舒适度实在太差,现在已经闲置落灰了。”这样的反馈并非个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分享着他们的失望体验:“几百块钱的护腰椅还不如靠垫”“一个曲线刁钻坚硬无比的塑料片子”等等吐槽屡见不鲜,并引发了不少共鸣。
买量造势,还能持续多久?
时至今日,想要冲刺百亿目标的BKT家居必须思考,如果剥离营销光环,BKT的护城河究竟是什么?是专利技术、供应链效率,还是单纯靠流量红利?
根据蝉妈妈数据,BKT品牌日均开播82场,其中72.5%流量来自付费投放,自然流量占比不足5%,流量成本承压明显。
果集飞瓜首席数据分析师神婆向《BUG》栏目表示,BKT通过“明星代言+直播轰炸”快速打开市场,其核心逻辑是“饱和攻击”——短期内集中资源打造品牌认知,签约杨幂等顶流明星,覆盖不同人群,最大化曝光,快速建立“护腰椅=BKT”的品牌关联,快速抢占用户心智。
她进一步解释道,“他们很明确是打大爆品的逻辑,目的是快速拿到更大的结果,其实在逻辑上他们可以慢慢进步,用三五年时间打磨产品布局长线,但BKT明显是希望短时间把认知点打透,打造满世界你只能看到我的感觉,这不是传统的产品导向型增长模式,而是一种以速度换取市场规模的发展策略。”
某种程度上,这种策略与当下爆品面临的市场生命周期加速萎缩的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供应链透明化、流量成本飙升的背景下,缺乏技术壁垒的爆品往往面临“速生速死”的挑战,网红产品很难穿越周期。
“一个品类从爆发到衰退的周期,已从过去的3~5年,部分已压缩至3~5个月,这也意味着BKT等品牌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爆品-收割-退场’的闭环,慢一步就意味着失去市场话语权,”她谈到。
然而,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上述分析师具体谈到,“一是,当市场对BKT这种流量轰炸的营销套路完全熟悉之后,消费者很快会产生免疫,这类产品其实复购率也不会好,导致营销效果边际递减;二是,技术壁垒缺失的情况下,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使产品快速仿制成为可能,大量平替产品通过相同供应链快速占领市场,最终这个品类可能反被白牌厂商收割;三是,这种模式较依赖于资本,复制爆品模式的核心约束在于预算的规模。”
花花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花科普 » BKT护腰椅“爆火”:买量造势、效果存疑、平替围剿……还能火多久? | BUG